联系我们 contact
- 电话:400-633-9488
- 邮箱:serv@jialilift.com
- Q Q:2095402497
- 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光谱中路11号云升科学园B1栋1401房
广州嘉立电梯工程有限公司Guangzhou jia elevator engineering co., LTD
- 备案号:粤ICP备05090123号百度统计
- 主营:加装电梯 旧楼电梯加装 住宅加装电梯


近年来,在国家政策支持下,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持续推进电梯以旧换新工程,通过专项国债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了既有住宅电梯的全面升级。在电梯完成更新改造后,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安全使用机制,成为保障群众出行安全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。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,系统阐述电梯更新后的运维要点与公众行为规范。
一、构建三位一体管理体系
根据《民法典》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要求,电梯安全管理需形成"政府监管-物业执行-居民参与"的协同机制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,定期核查电梯检验检测报告与维保记录;住建部门监督物业企业履职情况,指导维修资金规范使用;物业单位作为直接责任主体,需建立包含技术档案、巡检记录、维保台账的三级文档体系,确保每台电梯从安装到报废的全过程可追溯。
在设备维护方面,物业企业应当严格执行"1357"工作法:每日1次基础巡检,重点检查轿厢照明、按钮灵敏度、紧急通话系统;每半月3项核心保养,包括轨道清洁、安全装置测试、井道隐患排查;每月5类专项检查,涵盖曳引机制动性能、钢丝绳磨损程度、限速器校验等关键指标;每季度7天综合评估,对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增加检测频次,邀请专业机构出具设备健康评估报告。
二、细化运维技术规范
日常管理中,物业单位需构建"预防性维护+智慧化监测"双轨机制。传统维保方面,必须选择持有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的单位,合同中明确半月保、季度保、半年保、年保的具体服务标准。重点监控制动器衬垫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50%,钢丝绳断丝数控制在每捻距内不超过2根,层门滑块磨损量不超过标称尺寸的10%。
智能化升级方面,建议加装物联网监测终端,通过振动传感器、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实时采集运行数据。当监测到轿厢垂直振动加速度超过0.75m/s²、主机温度超过65℃、开门受阻次数单日超过5次等异常情况时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。某省会城市试点数据显示,该技术使电梯故障率下降38%,困人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。
三、规范安全使用行为
公众乘梯需遵循"五不三要"准则:不遮挡轿门、不超载运行、不在轿厢蹦跳、不破坏设备、不携带危险品;要观察运行状态、要监护特殊人群、要及时报告异常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当电梯出现骤停不平层现象时,轿厢实际位置可能与显示楼层存在±500mm误差,此时强行扒门极易造成剪切事故。
针对特殊使用场景,建议采取分级管理措施:装修高峰期实行错峰运输制度,大件物品搬运需提前24小时报备;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配置电梯阻车系统,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停运载有电动车的轿厢;适老化改造小区增设语音报站、扶手盲文按钮等无障碍设施,轿厢地板照度不得低于75lx。
四、完善应急处置体系
物业单位应当编制三级应急预案:初级预案针对困人故障,要求监控中心20分钟内响应,同步启动语音安抚与定位追踪;中级预案处理机械故障,设置警戒区域并公示预计修复时间;高级预案应对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,立即启动迫降程序并切断电源。每年至少组织2次实战演练,重点检验应急照明持续供电时间(不低于1小时)、三方通话系统畅通率(100%)、救援通道障碍物清除效率(5分钟内)等核心指标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版《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技术规范》要求,公共场所电梯必须配置具有跌倒检测功能的智能摄像头,当监测到乘客倒地超过30秒未起立时,自动向监控中心发送警报。这项技术在医疗机构电梯中尤为重要,可有效降低突发疾病导致的次生伤害。
五、强化法律保障支撑
在资金管理方面,日常维保费用应纳入物业服务成本,大修改造则可申请住宅专项维修资金。依据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》,使用单位未按要求进行半月保的,可处1-5万元罚款;未及时消除严重事故隐患继续使用的,最高可处30万元罚款并吊销许可证。近年来北京、广州等地已建立"红黑榜"制度,将电梯维保质量与物业企业信用评级挂钩。
对于群众关心的信息公示问题,法规明确要求轿厢内醒目位置张贴包含下次检验日期、维保单位联系人、应急救援电话的"三要素"标识。扫描特种设备使用标志二维码,可实时查询最近3次维保记录、主要零部件更换情况、检验检测结论等详细信息,这项举措使杭州某小区业主投诉率下降62%。
六、创新共治管理模式
建议推行"电梯管家"责任制,由持证安全管理员牵头组建包含业委会代表、维保技术员、社区网格员的共治小组。建立"三会三公开"制度:季度召开设备状况通报会,半年组织业主参观机房,年度举行安全管理听证会;公开维修资金使用明细、公开故障统计分析、公开满意度调查结果。上海某社区通过该模式,成功将电梯故障间隔周期从23天延长至81天。
在技术培训方面,需对物业人员开展《电梯主要受力构件失效案例分析》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诊断》等专项课程,重点提升平层精度调整(误差≤±5mm)、制动器拆装调试、门机变频器参数设置等实操能力。建议每2年复训考核,确保安全管理员熟练掌握TSG T5002技术规范中的42项保养细则。
通过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、创新技术手段应用、强化多方协同共治,能够有效保障电梯更新的安全运行。统计数据显示,规范执行上述措施的地区,电梯设备寿命平均延长5-8年,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%以上,真正实现"换新一部梯,温暖整栋楼"的民生效益。